往事如风,怎么就十年了。

【一】

最近两年,社媒上有句很火的文案:不要谩骂以前的自己,他当时站在雾里也很迷茫。

每次刷到这条内容,嘴里都嘀咕一句:现在就不迷茫了吗?就不在迷雾里了吗?

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,经历可以两2个词5个字来概括。

谋生,谋生活。

三百六十行,行行的谋生方式都各有门道;作为一个从2016年入行互联网的打工人,经历了行业的中场休息,以及当前下半场的冷清。

初入社会实习,凭借大学教了2个月的Java编程,靠着死记硬背和几分运气,就这样目标明确的冲进了互联网公司。

记得刚工作的时候,几个同学还经常讨论职业理想。

在网盘的某个文件夹里,还存放某人斗志昂扬的十年规划,每当这个朋友想躺平的时候,就跟他说:

你想看看自己2016写的十年计划吗?

其实初入职场是最难的,能力不足必然谨小慎微。

当时身处一个过百人的研发队伍中,很多微不足道的失误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,记得年初实习生队伍有20多人,还没到转正就走了过半。

大部分都是因为小的失误频繁出现,从而导致失去工作。

在程序员这个岗位,最多的失误竟然是代码覆盖,其次就是有些功能真的写不出来,再其次就是批两句要一别两宽。

虽然初入职场毛手毛脚,但那时候少年心性无所畏惧,总感觉自己不一样。

时间在CV中溜走,抬头回看已是十年后的今天。

2025年的职场,无论做人做事已经游刃有余,活脱脱的成为了老油条。

十年三千多天的经历和迷茫,有的快要忘记,有的想手动删除,有的写成了博客。回看十年的变化,用一句话总结就是:

技术,业务,转行;三者之间打群架。

【二】

2016年做编程开发,技术就是死记硬背,增删改查都写不明白,更别提什么技术广度和深度。

在那种状态下,无疑会把心思放在技术积累上,研究项目中的代码逻辑和封装模式,复制别人的代码再修改成自己的。

初期的技术学习无它,就是复制粘贴更新玩的熟练。

新手阶段学习技术的快慢和深浅,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: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。

当时在一家所谓的大厂,很讲究流程和规范,对实习生的培养也算上心。

任何一个功能的开发,都有技术主管讲解业务和代码的编写逻辑,开发完成之后还会评审优化,经过细致的测试后才会发布上线,这样对实习生的容错率自然就很低。

机会和压力并存,在这种环境里有序成长,完成了编程岗位的入门。

作为没什么学历的职场新人,起步阶段混进这样的公司中,以至于到现在都对第一家公司心怀谢意,钱没少挣,事没多干,还完成了能力的初期沉淀。

钱没少挣是指16年,以月薪5K的收入起步,所以第一家公司真的有含金量。

从当前的视角看,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,当时空闲的时间都花在技术上了,那时候简单的认为技术练到家,到哪里都能混饭吃。

团队中有很多技术大牛,也时常感慨职场快到头了。

这种声音都被选择性忽略,也从来没有用心扫听过为什么,只是给意识中留下一个很浅的声音,互联网的技术岗位,有35岁年龄危机。

当时没想到,自己和这条红线双向奔赴。

【三】

在职业生涯中,不会留给你太多的时间,专注在技术领域。

有纯技术需求的公司,通常也拿的出资金找有技术天赋和经验的选手,大部分的搬砖玩家,在工作1-2年之后,都需要独挡一面的能力。

当这一面足够大之后,就可以折叠成好多面形成包围圈。

技术只是其中不显眼的一个模块,业务会成为工作中拉扯的核心,能做到独当一面,前提是对业务有清晰理解,进而设计稳妥的技术方案,最终交付高质量的版本。

场景简单的项目,可能靠着产品经理的简单科普,能迅速完成对业务的理解。

但是在真正复杂的场景中,要了解行业的基本模式,流程延展到细节处,还带有很强的逻辑性,这个过程的积累同样需要花心思和时间。

2018年在一家数据公司,见证了从0崛起的全过程。

公司在初期挖来一打头部大厂的数据专家,这种资源肯定不能浪费,每天一个小场科普,996的6安排半天的大场讲座。

用白话说清楚的也就1-2个,多数是PPT叠加黑话的自言自语,第一次听懂科普,侧重技术的预期摇摆了,因为见识了如何从数据中挖掘业务价值。

丢掉技术自然不可能,把大部分心思转到业务上,成为了新的预期。

于是开始一段数据专业的积累过程,侧重业务逻辑的整理学习和总结,也顺带手学了很多技术维度的解决方案,多选肯定比单选好玩。

至此确信做好业务,并不比做技术容易。

与这家数据公司一别两宽的时候,心态算得上是工作的巅峰,复杂的技术栈用过,海量的数据分析做过,对以后的职场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信。

【四】

2020年职场的第二跳,确实对的起此前几年的付出。

混进一家非常好但是不大的公司,很难想象,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同时具备:产品,业务,技术的认知,对于这几个维度有很强的统筹思维。

从行业高度定调产品方向,支持业务和技术协同推进。

在处理复杂的场景时,能给研发团队输出方法和案例层面的指导思路,大的原则就是把事情做好做成,但是又不急于求成。

所以什么是好公司,不过就是正常一点罢了。

在职期间经历过几次业务升级,同时完成系统架构的技术改造,有序推动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。

做复杂的业务体系,但是没有把系统堆积成那什么山,目前的职业生涯中仅此一家。

自己在这家公司的几年,才真正从心态上放弃所谓的技术和业务路线的纠结,并没有什么大彻大悟,只是觉得把事情做好,就是需要什么练什么。

用现在比较火的词来说:干中学。

2023年的时候,互联网行业的下半场趋势明朗,虽然技术和业务的综合能力已经十分老练,但总归只是技能层面的沉淀。

【五】

2023年以后的互联网行情,属于典型的时代一粒灰,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。

2025年的当下,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供需引发的内卷,接近于登峰造极了。

比较真实的一个现状,发布一个开发岗位,每天可以收2-300个打招呼的求职者,而这个岗位可能只需要1-2个人,企业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宽阔。

问题来了:这2个人会是这200人中最厉害的吗?

行业的向下趋势,既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企业,当下公司招人无疑会用性价比做取舍,这也就是最近两年求职,普遍都认为运气成分偏高的原因。

作为互联网十年民工,与技术岗的35岁危机迎面相撞。

记得职场初期讨论创业项目,还是以三年为一个节点,这两年工作环境的不稳定,项目周期的三个月定律,都是巨大的压力,围在打工人周围。

经历这两年的不确定,有过漫长的迷茫和短暂的人工智能焦虑。

在过去的十年里,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的时间投入,这些都是当时合理合适的选择,在大模型能力的飞速迭代中,这些所谓的专业技能,门槛的高度被削了又削。

自己完成0-1的入门,AI可以快速完成1-100的扩展。

这两年火起来的一个说法:独立开发者,一人公司,一人独角兽。虽然听起来高大尚有点装,但用心斟酌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。

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和AI的崛起,让很多开发自嘲对技术和业务的投入,这一点在很长时间里自己也深以为然。

去年独立开发者初火时,碍于当时的大模型能力,个人感觉这还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,无非是以此作为自媒体的流量话题而已。

当时大模型在专业上的能力,都达不到可用的水平,如何统筹不同专业之间的产品研发?

2025年在DeepSeek爆火之后,自己重新实践了不同模型在产品研发领域的能力,开始确信AI可以成为研发的得力助手,甚至是队友。

短短半年后的今天,AI开发工具已有替代传统工具的趋势。

于是转身走向独立开发者,相信与大模型组队,可以做点养家糊口又好玩的事情。

在这个方向的尝试,会记录在社交媒体的账号中,网友们可以帮忙关注一下,一起交流和探索,从不稳定的职场中另辟一条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