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《关于物联网未来走向的一些思考》中,我梳理了自己十余年来深耕物联网领域的工作积淀与感悟。多年来在技术之路上的求索从未停歇,尤其在前些年,心中满是热忱与期许--正如我曾在阿里云栖大会的宣传视频中所言:相信技术,成就技术。

还记得多年前的分享 PPT 里,我总用一张图来勾勒自己的技术成长路径。时至今日,我仍满心感恩与物联网行业的这场相遇。从硬件电路设计到固件开发,从网关通信调试到 APP 与小程序搭建,再到云端前后端 WEB 开发及服务运维,全链路的深耕与沉淀,不仅让我成长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物联网全栈技术人,更积累了诸多成果:期间申请了十多项发明专利与软著,在《程序员》杂志发表多篇文章,还参与撰写、翻译及独立编写了三本物联网相关专业书籍。

工作狂"、技术爱好者、全栈程序员 —— 这是几十年人生与职业积淀给我贴上的鲜明标签。回溯过往,我对技术曾怀有近乎纯粹的狂热,尤其在技术体系尚不完备的早期,总抱着 "为学技术而学技术" 的执念,如饥似渴地吸纳各类知识。这份狂热背后,是我作为产品工程师与项目开发实施者的朴素信念:要真正做成一件事,必须深入吃透每个环节。唯有对全流程了如指掌,才能制定精准计划、规划可行方案,最终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。

创业十余载的沉浮,更让这份信念愈发坚定。我曾遇到不少 "为接项目而接项目" 的客户,尤其是早期一些政府相关项目的合作方,他们的诉求从非做到极致,只需完成任务、通过验收即可,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并不在核心考量中。这类项目无论利润高低,我都从心底极度排斥 -- 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后,除了微薄的金钱回报,几乎得不到技术深耕的积累或其他维度的成长,于我而言毫无价值。

近几年,市场环境愈发艰难:项目数量锐减,"劣币驱逐良币" 的现象愈发凸显。认认真真打磨产品、严控质量的团队,必然面临更高成本,既无价格优势承接项目,我也不愿通过疏通关系促成验收、交付华而不实的产品与系统。

曾几何时,我的人生期待像极了寻找 "明主" 的诸葛亮:希望遇到真正想做事、能做事的人,凭借软硬件技术能力为他们助力。但十几年下来才发现,这样的人寥寥无几--多数人即便最初怀揣热忱,也难敌现实消磨,往往两三年就改了初心,难以将目标持续推进。

这份体悟让我在人到中年时,彻底转变了想法。人生已近半程,前半生似乎总被技术牵引着前行,路径清晰而自然。可如今,国际形势风云变幻,AI 时代骤然加速而至,彻底击碎了原有的惯性。曾经顺理成章的发展方向变得模糊,对一部分人来说,甚至已步入穷途。这一切让我猛然醒悟:未来几十年,要换种活法。

芒格曾说,人生最幸福的事,是和最喜欢的人一起,做最喜欢的事。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。我不再单纯向外寻觅 "想做事的人",而是向内叩问自己:是否有一件事,是我最想做、且能持续深耕很久的?如今我愈发笃定,真正的价值在于:找到这样的事,团结一群同频共振的伙伴,一起把它做好。就像星星之火,唯有同频者汇集,才能终成燎原之势。

其实我从未觉得,像我们这样执着于做好一件事的人有多伟大。甚至有时会羡慕那些 "难得糊涂" 的人 -- 不较真细节,先赚钱活下去,所谓 "曲线救国",或许也是更务实的选择。那些为了成事,甘愿见不喜欢的人、做不喜欢的事的人,或许更值得敬佩。正如我一位校友师兄所说:"有时候为了做成一些事,就要见自己不喜欢的人,做自己不喜欢的事。"

我深知,做成一件事需要形形色色的人:有人情商高、善交流,擅长把控市场;有人内心细腻、内向较真,更适合规划产品。但他们的同频点在于:都想做成一件事,不愿人生数十年白白虚度,渴望和一群有情有义的人,做有价值的事。

回过头想,我为何总为某些 "英雄" 落泪?是一生难封的李广,是誓迎二帝的岳飞,是殚精竭虑收复新疆的左宗棠,也是朝鲜战场上 "横刀立马" 的彭大将军。他们或许算不上悲情人物,却有着相似的特质:不谙政治,不肯屈服,明明有更容易的路可走,却偏要遵从本心,做那些出力未必讨好的事。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天性 --不如此,毋宁死。

就像《徒手攀岩》里的主角,即便有了家庭和孩子,那颗追求极致的心也从未熄灭。他的妻子说,若不去攀岩,他或许能平淡活着,却早已是行尸走肉。这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,竟一度格外羡慕德国与日本的 “工匠精神”,满心渴望能沉下心来,耐住寂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。

后来所谓 “工匠精神” 的光环渐褪,才幡然醒悟:放长眼光回望,这份对 “极致” 与 “坚守” 的追求,本就深植于我们洋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,何须向外寻觅?

我身上这份不愿妥协的 “士大夫之心”,究其根源,正是源于多年来对读书与国学的沉浸与热爱。从《四书五经》里体悟 “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” 的修身之道,到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中窥见兴衰成败的历史智慧;从《三言二拍》里品味市井百态的人情世故,到诸子百家典籍中汲取 “守正笃实” 的行事准则 -- 这些经典早已将 “择一事、终一生” 的坚守,刻进了我的认知里。

我常和人说起过往的两个片段:当年刚有自己的房子,床都没来得及添置,先咬牙买了一面墙的大书架,将积攒的各类书籍,包括古籍、史书一一归置;大学那几年,多数时光也都泡在图书馆与计算机机房里,一边啃读各种书籍涵养心性,一边钻研技术打磨本领。如今想来,我从不后悔成为这样的人 -- 对经典的敬畏,对一事的执着,本就是本性使然,更是国学浸润下最自然的模样。

写下这些文字,多少受了赵朋来文章的影响。我想通过详尽地袒露与剖析自己,找到那些与我有着相同情怀与秉性的人。若能一同做事,自然再好不过;即便只是沟通交流,亦是人生乐事。这大抵就是 "高山流水觅知音" 的真正内涵吧。

顺天性而活,依本心而作,袒露心迹,寻世间同频之人(我的微信号:yefanqiu,希望结识有缘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