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跟一位天使投资人谈到一个老问题:2019 年都在讲“过冬”,外部环境确实不大好,投资人都开始打逆风球(降低增长预期,收缩、巩固战线),那么,创业公司该如何做出选择?
近期确实有一些不太好的消息占据媒体版面,主要有两个方面:
1、“裁员潮”已席卷全球,美国、欧洲、中国无一幸免。欧美几大汽车公司通用、福特、大众,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 Verizon,欧洲家具巨头宜家(IKEA),裁员规模都是万人以上。中国除了很多金融、地产公司裁员规模巨大,包括京东商城、知乎、锤子科技等互联网公司的人员调整比例也超过 30%。
2、创业公司要拿到新的融资,难度不断加大。就算投资人出手了,也会跟创业公司签“投资框架协议(可以毁约)”,目前毁约率已接近1/3。于是,接连有创业公司支撑不住,资金断流,说倒就倒。
过去,你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好坏,主要看创新力、扩张力、续航力,现今更看重“耐寒能力”。
我常跟团队同事讲:“真正的强者,一定最能忍耐极寒。我们要学世界版图中的俄罗斯人!”
当年,拿破仑、希特勒在军力最鼎盛时期,都选择发动一场远征,兵锋指向俄罗斯。结果,俄罗斯人背靠极地严寒,不仅击败了拿破仑、希特勒,更是改写了那个时代的世界版图。
哪怕在极端苦寒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,俄罗斯人也能持续生存下来。极寒,就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战略武器。
所以,我更强调创业公司要学会“将耐寒能力转化成为生存优势”。
泡沫与寒冬:创业和投资市场的完整逻辑
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,“创业和投资市场的完整逻辑,就是从泡沫到寒冬、再从寒冬到泡沫的反复轮回。泡沫是试验场,寒冬是过滤器。”
这当中要理清 3 个核心要素:
1)什么叫资本泡沫?
资本泡沫,就是大家普遍感到前景乐观、觉得有很多投资机会,生怕错过,使劲往里投钱。
比如你投了 100 家公司,其中有 2 家成了 Uber、Airbnb,那就赢了,哪怕换来 98 具残骸。
此前,你不确定这 100 家公司中谁会是最终赢家,所以,每一家都不会错过。你不知道闪电何时打下,但闪电打下之时,你要在场。
于是,无数的风险资金投了无数的创业公司,哪怕注定浪费 98% 的钱,但宁可错投一千、不可放过一个,担心放过的那一个,恰恰决定了整个投资的成败。
资本泡沫无疑是有好处的,仔细想想:
新的蓝海市场出现之前,你知道哪个方向能挖到金矿吗?你不知道。所以,有风险资金进来冒险,泡沫越大,探索的人越多,就能探索更多的商业可能。
资本泡沫,也是在培养、教育市场,比如外卖大战中,美团、百度外卖、饿了么就通过烧钱补贴,引导大家养成了网上订餐的习惯,网约车市场、移动支付市场也有补贴、引导用户的清晰痕迹。
一个蓝海市场的基础设施、大量熟练人手,比如百万外卖小哥、不计其数的共享单车,都要有人冒险烧钱才行。
资本泡沫,就是有人愿意花很多钱做各种试验,创造各种商业可能性,浪费自然不可避免,好处也不要漠视。
2)寒冬何时到来?
如果你投了 10 个公司,其中就有一个是腾讯或者阿里巴巴,这个游戏就能持续下去。
如果你投了 100 个公司,连一个 ofo 小黄车也没撞见,当初看起来像是机会的,最后都成了碎钞机,这个冒险还能进行下去吗?寒冬也就来了。
泡沫时期,你知道钱投下去会发生什么,就像掷骰子,你知道结果肯定是 6 个数字中的 1 个,比如统治中国电商市场的,不是阿里巴巴就是京东商城,统治美国社交网络的,不是 Facebook 就是 Twitter。
可是寒冬时期,你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,不确定一个市场(比如共享租车、P2P 网贷)是否能长期存在下去,可能你投的 100 个公司都会死掉,你甚至没有机会掷骰子。
寒冬使你反思:当初我脑子咋想的,一些创业公司好像产品没啥进展、盈利模式也经不起验证、管理乱糟糟的,除了概念和想象力,也没啥硬通货,我怎么就如此慷慨,给了这些公司这么高的估值呢?
其实,创业公司只要跟资本相关,难免会有“虚拟”成分,可能一个公司、一个项目根本不值得投,你也知道。但这时愿意冒险的钱(风险资金)很多,你可以投了A轮以后,做一些包装和妆饰,使之看起来很有吸引力,你心里想的,其实是如何在B轮退出……至于这个创业公司(项目)是否能成大器,并不重要,你更关心有没有高价接盘者。
如果“估值虚高”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,真正“价值落地”的越来越少。比如今年你公司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,明年、后年总得经过检验,盈利能力根本撑不起自身这个高估值。这种情况越来越多,就会浇灭风险资金的冒险热情,寒冬的到来就不可避免。
眼下几乎就走到这一步。
3)资本寒冬的最大价值是“对伟大企业的过滤和识别”
资本寒冬的最大变化,不仅是钱少了,投资人的心态、想法也更加务实。
泡沫时期,你投一个公司或者项目,可能只关心它用户多不多、流量大不大,至于这个用户是怎么来的,流量是不是稳定,有多大开发价值,都可以从长计议。
寒冬时期,考虑问题就更加具体、更加